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书单

isismay
来自: isismay (杭州) 2015-02-14 21:33:59创建   2024-07-27 16:25:37更新
9人
849 人关注
来自:豆瓣读书
(45人评价)
作者: Peter Blake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评语:“意识无意识化”,被这句话震了一下,随即有种拍大腿的冲动:对那些“诠释是对的可是对来访没有什么帮助”的工作时刻有了新的理解。也想起一些跟来访者在隐喻的层面工作的例子,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些工作看起来更有成效了。以精神分析的方式里思考,但是否给出诠释、以及如何给出,作者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和经验介绍。非常推荐这本书,对与成人的工作也很有启发。不同的心智水平,需要不同的工作方式。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13人评价)
作者: (加) 莉娜·诺曼丁 (Lina Normandin)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23-9
评语:与青少年的工作跟与成年人的工作不尽相同,除了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点之外,与家长打交道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这种工作又不同于家庭治疗。TFP- A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它的整体框架、具体的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考量,都很清晰,对临床工作非常有启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37人评价)
作者: [美] 莉诺·泰若(Lenore Terr)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评语:通过七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揭示了儿童创伤记忆的遗忘和重现,非常有可读性,同时介绍了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也很长知识。对理解来访者早期记忆特别是创伤记忆很有启发。记忆有可能被扭曲,但不正确不代表不真实。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8 (33人评价)
作者: [美]沙格曼·卡亚金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4
评语: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医院的工作方式,挺吸引人的。确实会有一种“我也想去进去躺几年”的感觉。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高密度的、系统式的治疗方案,将一对一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以及日常照料整合起来,感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不过很显然,费用将是昂贵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5 (32人评价)
作者: 奥格登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评语:奥格登的书读起来有一点吃力,这本书翻译也有点拗口,有些句子得反复看好几遍才能大致看懂。但书是好书,关于“人类体验是三种不同体验产生模式——抑郁模式、偏执-分裂模式、自闭-毗连模式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的论述,很原创、很精彩(你们体会一下这样的句式。。)。结合到临床,有利于理解那些模糊、弥散、挥之不去又无以名状的体验。对女性俄狄浦斯、男性俄狄浦斯情结的论述,值得多看几遍(真的不太好理解哈哈啊)。最后两章“初始分析性会谈”和“错认和对不知的恐惧”,非常有启发,有“啊哈”的感觉。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6 (37人评价)
作者: 奥托·克恩伯格(Otto F. Kernberg)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2
评语:精彩,肯爷爷对伴侣关系的内在动力的描述太精彩了!从性和柔情体验的起源和性质,到伴侣间有意识和无意识互动,到群体跟伴侣间的关系,尤其是正常过程和精神病理性的区别,看得让人直拍大腿。需要精神分析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基础,不然可能不太好懂。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5 (63人评价)
作者: [英]约翰·斯坦纳(John Steiner)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23-3
评语:当代克莱因学派的临床工作。理解咨询僵局比较好的视角,在既不能容忍ps位的恐惧又不能容忍D位的抑郁时,精神退缩状态就成为一个合理的庇护所。这种状态不仅是防御,而且形成复杂的人格病理组织,接管个体的内部生活。理解这种结构以及分析师在其中的角色、作用,对临床工作很有启发。俄狄浦斯那一章的解读很有意思。翻译有质量。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8 (83人评价)
作者: [美]沃米克·沃尔肯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21-9
评语:Vamik老师写的四个精神分析案例,非常有可读性,专业人员可以看到专业,非专业人员可以看到故事。其中的案例都是接受比较正统的精神分析,即一周3-4次、躺椅式的分析,与现在通常一周1-2次的“心理咨询”还是有区别的。其中的精神分析式理解,关于象征、特别是“治疗性戏剧”,非常有启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136人评价)
作者: [美]乔恩·G.艾伦(Jon G. Allen)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评语:“理解即治疗”,所以作者重点着墨在理解上,感觉更像是一部依恋理论研究的综述。治疗的部分相对有些粗略,作者用“平平无奇”来形容,实在是有些不过瘾。对于依恋创伤的见解,以及心智化在其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启发。在实践工作中,这一类型的创伤还是相当多的,特别是那些早年没有明显创伤事件、对早年生活几乎没有什么鲜活记忆、目前有人际或亲密关系困难的来访者,从依恋创伤的角度去理解,似乎更能贴近他们的体验。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1 (180人评价)
作者: 张天布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1
评语:中国文化视角下的俄狄浦斯冲突,挺有意思的解读。布哥的书好像自带口音,尤其是那些民间俗语,就好像听他亲口说出来的一样。很愉快的阅读体验。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3 (3452人评价)
作者: [美] 詹姆斯·法隆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2
评语: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轻躁狂气质扑面而来。脑科学的相关知识让我想到,缺乏同理心、甚至反社会这些特质,其实也没什么可怕,它们并不必然造就杀人狂,也不一定是原生家庭造孽的结果,它们可能就是基因突变。如果环境给他们足够的包容、以及足够的边界,他们完全可以过上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生活。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正常”,是否有些过于狭隘了?像这样的“变态人格”,需要被“治愈”吗?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41人评价)
作者: 【美】珍妮特•李•巴尚(Janet Lee Bachant)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0
评语:第一第二部分比较基础,有动力学背景的可以略过。第三部分开始才是本书精华。复杂发展性创伤,是咨询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情况,特别赞同Janet老师“改变与创伤的连接”以及在“分裂过程激活情感劫持之前”进行工作的观点,对咨询的深入非常有帮助。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8 (92人评价)
作者: (美)伯特·鲍威尔(Bert Powell)等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4
评语:又一本看得拍大腿的好书。安全感圆环很形象地展示了依恋关系中父母不同的回应对孩子形成不同依恋风格的影响,在母婴关系中,它提供了评估与干预的地图。对育儿、亲子关系干预非常有启发。用这个思路去理解关系,也能更全面地理解关系中发生的事情,对咨询工作很有帮助。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1 (56人评价)
作者: [美]埃德加·列文森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4
评语:挺烧脑,但书中的观点很有缺,更像是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读者去思考。关于“范性”的思考,让人惊讶于这是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很惊艳。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有些地方不太好懂。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166人评价)
作者: [美]丹尼尔·A.休斯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1
评语:关于发展性创伤的书,完整的案例,非常精彩。书中的养育方式其实还蛮颠覆的,但结合理论,又觉得特别有道理。相对于爱与自由,结构和规则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而这可能是养育中更困难的部分,涉及到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在约束孩子的同时又能表达持续的爱和接纳、如何理解孩子的反应并用言语表达、如何处理家长本身的挫败感等,这对家长本身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极高的要求。看完很多感触。对依恋方面有困难的来访,会有更多理解和思考。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81人评价)
作者: (英)赫伯特·罗森费尔德 (Herbert Rosenfeld)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1
评语:作者描述的是对精神病人的精神分析工作,虽然普遍的建议是没有足够的治疗经验及严格设置的情况下,不要接这类来访,或者说精神病人是否能接受精神分析是有争议的,但是书里描述的某些僵局的形成和处理,尤其是全能自恋的部分,还是非常有启发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2 (117人评价)
作者: 丹尼尔•戈特里布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2-5
评语:推荐父母阅读。这其实跟心理学关系不大,可以算是一本心理治疗师写的观察与感悟吧。如果能从中学到一点对孩子的关注、理解和欣赏,那比治疗还有用。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1 (233人评价)
作者: [荷] 伊基•弗洛伊德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年: 2014-4
评语:在中德班上有同学问过关于女性俄狄浦斯期的问题,当时没怎么搞明白。其实老弗爷晚年也承认他自己没搞明白。以男性俄狄浦斯对照来理解女性相应时期的发展,总觉得哪里不对。阴茎嫉羡这样的概念好像并不完全符合女性的体验。这本书的描述更符合我作为女性的亲身体验以及在个案中的观察,难能可贵的是写得通俗易懂,对于理解母女之间纠缠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强烈推荐。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9 (75人评价)
作者: (美)Jane S. Hall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20-8
评语:单看目录的话会以为这又是一本入门级的书,带着好奇读下去,才发现它真的是“深入浅出”。在短平快盛行的今天,它很好地展示了长程精神分析的价值和必要性,以及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如何深化治疗,对临床工作非常有启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5 (126人评价)
作者: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 / 罗纳德·布里顿(Ronald Britton)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7-9-1
评语:主要是客体关系的观点,从克莱因开始,扩展了老弗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思考,那些解释,特别是克莱因的,看起来非常生猛甚至吓人,但也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原始冲动、欲望以及幻想带来的冲击力。俄狄浦斯情结真的是太复杂了,此时有一点能体会什么是“象征的能力“。后三章也都是从临床出发,非常细致的临床观察与思考,非常有启发。适合有一定临床经验及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员。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0 (80人评价)
作者: [美] 伊芙·卡丽格 / [美] 奥托·F.科恩伯格 / [美] 约翰·F.克拉金 / 奥托·克恩伯格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1
评语:针对高水平人格病症的心理动力学疗法(DPHP),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的姊妹篇,基于科恩伯格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分类总结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书中描述的这一类来访还是比较多见的。适合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员阅读。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3 (230人评价)
作者: [美]托马斯·H.奥格登(Thomas H. Ogden) / 托马斯·奥格登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2
评语:业界良心之作。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理论的比较与关联,以及临床中的呈现,清晰而细腻。适合对客体关系理论有一定了解的专业人员。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2621人评价)
作者: [美] 欧文·亚隆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
评语:老爷子的自传,很多地方看到会心一笑。我不太喜欢传记类的书,一般都读不下去,这本例外。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7 (102人评价)
作者: 莉萨·米勒(Lisa Miller) / 玛格丽特·拉斯廷(Margaret Rustin) / 迈克尔·拉斯廷(Michael Rustin) / 朱迪·沙特尔沃思(Judy Shuttleworth)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2
评语:婴儿观察近几年很热,这本比较好滴介绍了婴儿观察的研究方法,后面的观察记录很有意思,在那些细微的变化中,呈现出母子互动对婴儿的影响,以及婴儿的不同应对策略。比较专业,先了解一下客体关系的理论再看会更好。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5 (203人评价)
作者: [英]约翰•鲍尔比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7-10-1
评语:对依恋三部曲的总结和补充,从观察得出的结论,再回到临床工作中的理解和技术,细腻而富有人性关怀。对临床工作非常有启发。
回复
<前页 1 2 3 4 后页>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心理 读书

isismay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