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香港电影史》试读:黎氏兄弟与香港早期电影工业

从1914年到1923年的10年间,有两大历史事件对香港社会发生深刻影响。其一是,欧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疲软,无暇东顾,使香港经济迎来一次机遇。欧战期间香港造船业、战后的食品业和鞋帽业的发展,以及内地与新加坡的华资银行进入香港开设分支机构,冲破外资银行独揽金融市场的局面,对香港华人经济稳步发展意义重大。 华人资本崛起,是这个时期香港经济发展中一大特色,这时华资在香港占据重要地位,并进入各个经济领域。随着华人经济力量上升,华人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内地政局动荡,促使资金和人口流入香港,华人人口总数急升,对政治和文化也就有了新的需求。 其二是,为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问题,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西方列强却无理决定由日本继承战败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引发了5月4日在北京爆发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全国各地热烈响应,消息传到香港,香港同胞燃起浓浓爱国之情。首先是学生起而响应,王之方等208人联名向北洋政府发出通电:“青岛濒危,同深哀愤。务恳急电陆专使,据理力争,万勿签字;并请废除中日前后密约,一雪奇耻。曹章卖国,举国哗恨。……世隆生理,岂慑强权,国不沦夷,尚支士气。临电悲叮,泪血与俱。”[1]香港各大中文报纸不顾港英当局警告,发文声援。《华字日报》在5月28日、29日连续发表《可怜可敬之北京学生》和《精神救国论》社评,集中表达了香港华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不少私立中文学校老师纷纷在讲台上慷慨陈词,要学生勿忘国耻! “五四”运动不仅是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它促使中国的历史发生重要转折。虽然在香港,它遭到了长期占据香港中文教育阵地的前清遗老遗少们的抵制,但社会毕竟是要进步的,到20年代末新文化运动终于在香港逐步开展起来:传播爱国思想;促进民间文化发展;改变学制、衣着、提倡男女平等,冲击了封建礼教;唤起工人的政治觉醒,建立工会等等,促进了香港社会的进步。 作为香港文化一部分的电影业,此时也有相当大的发展,香港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两个新的因素,一是法国百代公司在香港开设支店,经营有关电影设备。这无疑对香港放映业是一大推动,同时,对电影“发烧友”也是一大诱惑。二是中国电影进入香港影院放映。放映的中国影片有两类,一类是新闻纪录片及风光片,如《上海焚毁大烟撮影》[2]、《武昌起义》[3]、《远东第五次运动会》、《浙江潮》[4];另一类是梅兰芳的京剧片段,如《春香闹学》[5]、《天女散花》[6]。 中国人摄制的中国影片在港放映,对那些生活在香港,又跃跃欲试进入制片业的中国人,无疑既是导向,也是鼓励,特别是对那些年轻人。更何况1909年、1914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先后两次到港投资摄制影片,并得到香港的年轻中国人梁少坡、黄仲文、黎北海、黎民伟参与,完成《瓦盆伸冤》、《偷烧鸭》(1909)及《庄子试妻》(1914)三部短片。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了拍摄影片实际体验以及操作的某些经验,从而燃起由自己创办电影事业的强烈愿望!

>早期香港电影史

早期香港电影史
作者: 周承人, 李以庄
isbn: 7208085137
书名: 早期香港电影史
页数: 319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1
装帧: 平装
出品方: 世纪文景